-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技術 > 專題列表 > 正文
作家談文學(作家談文學與經(jīng)濟發(fā)展)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作家談文學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023新版文章智能生成器,能給你生成想要的原創(chuàng)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計劃、工作報告、論文、代碼、作文、做題和對話答疑等等
你只需要給出你的關鍵詞,它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內容,越精準,寫出的就越詳細,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線網(wǎng)頁版、PC客戶端,官網(wǎng):https://ai.de1919.com
本文目錄:
一、文學作家對什么叫小說和如何創(chuàng)作小說的問題進行哪些闡述?
首先他們看到了文學作品與其他科學著作的區(qū)別。夏曾佑在《小說原理》中指出,人所喜歡的是“肉身之實事”(即具體生活),而不是“縹緲之空談”(即抽象的理論),畫和小說都能使你去“親歷”一下“如在目前之事”,而“小說雖稍晦于畫,而其廣過之”。他又說歷史是“實有之事常平淡”,小說是“誑設之事常艷”。徐念慈的《小說林緣起》則已引用黑格爾的話,指出了形象性、具體性等作為小說藝術的特征。其次,他們指出文學之所以吸引人,在于生動地描寫了現(xiàn)實和理想。梁啟超在《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中指出:“小說者,常導人游于他境界,而變換其常觸常受之空氣者也。此其一。人之恒情,于其所懷抱之想象,所經(jīng)問之境界,往往有行之不知,習矣不察者;......欲摹寫其狀,而心不能自喻,口不能自宣,筆不能自傳。有人焉,和盤托出,徹底而發(fā)露之,則拍案叫絕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感人之深,莫此為甚?!贝送?,他們還指出文學是通過感情作用來激動人的。蠡勺居士的《昕夕閑談小序》說:“子則謂小說者,......令人之聞義俠之風,則激其慷慨之氣,聞憂愁之事,則動其凄婉之情,聞惡則深惡,聞善則深善?!绷簡⒊凇缎≌f與群治之關系》中說小說有四種“神力”,“熏”、“浸”、“刺”、“提”。“熏”是指感情潛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突然刺激,“提”是指讀者隨書的感情而變化,把自己融入其中。以上理論雖然還比較幼稚,缺乏科學體系;它們的哲學基礎也都是唯心的。但我們卻不能低估它們的意義和價值。它們把過去被看作“稗官野史”的小說的地位提高了,反映了當時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蔑視傳統(tǒng)看法,勇于建樹的革新精神,對晚清小說的興盛和發(fā)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談談你對文學的理解
文學作品的主題就是通過文學作品的各個因要素表現(xiàn)出來的作家的觀點、傾向、思想和情感。任何一個作家在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時,總是企圖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認識、情感通過一定的方式告訴給讀者,表現(xiàn)在作品中,就是作品的主題。文學作品的主題是文學作品的靈魂和統(tǒng)帥,作為讀者,在對文學作品進行鑒賞的時候,應能把握文學作品的主題。文學作品主題鑒賞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 整體把握
文學作品是一個包含各種要素的有機整體,主題是由這些要素來共同體現(xiàn)的,所以鑒賞文學作品的主題不能只抓住作品中的某一人物形象或某一行為、人物的片言只語就加以引申、歸納就得出主題,而應該整體把握,深刻領會作家所賦予形象的思想意義以及作家傾注于其中的感情。
白居易的《琵琶行》,從詩前的小序我們了解到這是作者一段真實的遭遇。在聆聽琵琶女動人的演奏之后,作者把自己的遭遇和琵琶女的身世結合起來,有了深刻的漂泊、淪落之感,但是作者并沒有直接敘述自己的感慨,而是把自己的思想賦予作品。作品既展現(xiàn)了琵琶女演奏的絕妙如神的音樂形象,也描述了琵琶女悲慘的人生遭遇,通過琵琶女的身世聯(lián)及自己的人生遭遇。那么這首詩的主題應該如何把握呢?顯然,我們不能僅僅抓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等音樂形象,就將這首詩的主題概括為作者在歌頌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也不能只根據(jù)琵琶女“暮去朝來顏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婦”“夢啼妝淚紅闌干”的身世,就將這首詩的主題概括為慨嘆琵琶女命運的悲慘。從作品的整體來看,音樂的描寫既突出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藝,也襯托了琵琶女命運的悲慘,對她給予無限的同情;寫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則是為了反映自己的不幸身世。“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一神來之筆,使讀者毫無突兀之感,是順理成章的得出的結論。所以,作者對瑟琶女悲慘的身世、命運和作者自己被貶官謫居的抑郁心理的描繪,目的是揭露了封建社會的腐朽黑暗,表現(xiàn)了作者對黑暗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和抗議。
作品的主題是作品的靈魂,主題可以多層次設置,可以隱含在作品的深處,絕對不能沒有,但允許作品主題的多角度安排。
二、 認識背景
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不管作家寫的是現(xiàn)實題材,還是歷史題材,抑或是神話題材,都是作家所處時代精神的外化,都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因此不可避免地打上時代烙印。鑒賞作品主題既要分析作品的顯在形象,也要聯(lián)系作品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想一想社會生活怎樣被反映進作品中,時代精神又是如何在作品中得到體現(xiàn)的。把作品內容和時代精神、作家本身情況聯(lián)系起來,綜合分析,才能在把握作品主題時不至于出現(xiàn)大的偏差。
高爾基的《海燕》寫“海燕”對暴風雨的強烈渴望:
在這叫喊聲里——充滿著對暴風雨的渴望!
看吧,它飛舞著,像個精靈,——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的精靈,——它在大笑,它又在號叫┅┅
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 ┅┅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即使是歷史、神話題材的作品,它們的主題也往往具有現(xiàn)實意義。要理解這些作品主題的現(xiàn)實意義,不僅要注意分析作品所描寫的歷史時代和神話內蘊,還要聯(lián)系作品的寫作背景。
三、 聯(lián)系作家
作品的創(chuàng)作是文學活動的起點,“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所以文學作品是一定社會現(xiàn)實和生活經(jīng)歷在作家頭腦中的反映。作品反映的生活,一般都是作家感受、體驗、理解、認識了的社會生活,有些內容甚至是作家的親身經(jīng)歷。作品寫什么,怎樣寫,表現(xiàn)什么主題,怎樣表現(xiàn),都是由作家的思想、感情、世界觀決定的。在鑒賞文學作品主題的時候,了解作家的經(jīng)歷、思想、創(chuàng)作意圖,對于深入理解文學作品的主題是非常重要的。魯迅說:“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這才較為確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說夢的?!?這也就是孟子所謂的“知人論世”。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如果不結合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單純的分析文字所傳達的意義,我們很容易把它當成一首山水詩。當讀者若對詩人的經(jīng)歷、思想有所了解以后,就會發(fā)現(xiàn)文字背后的隱含意義。這首詩是柳宗元因參加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集團被貶,到達永州時寫的。因為革新失敗,詩人被削官降職,流放荒蠻。此時他雖然到了江南,但保守派對他政治上的打擊迫害并未停止,面對嚴酷的政治環(huán)境,柳宗元毫不屈服。從他這一時期所寫的詩文信札中,我們可以知道,他的革新理想并沒有絲毫的改變,對政治保守派的斗爭仍在繼續(xù)進行。,江雪》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成的。表面上描繪了奇麗的自然景色:千山、萬徑、江河都被冰雪所覆蓋,缺少了飛鳥、行人,大自然失去了生機,卻有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漁翁,不懼風雪嚴寒,獨自江邊垂釣。詩人摹寫的廣闊背景沉浸在一片肅殺之中,而江邊的老翁卻是生機的象征,生命的意象。托物言志,主題正是借漁翁的不畏嚴寒來表現(xiàn)自己身處逆境而堅持操守毫不妥協(xié)的精神品格。
讀冰心的作品總能夠感覺到作家溫馨的愛意。她的作品從頭到尾都貫穿著“愛”的主題,愛兒童、愛自然、愛母親。偏愛“愛”的主題,與冰心童年的生活密切相關。茅盾在《冰心論》中說:“論冰心思想的人都說她很受了基督教教義和太戈爾哲學的影響,這種說法,我們只可認為道著一半。大凡一種外來的思想決不是無緣無故就能夠在一個人的心靈上發(fā)生影響的。外來的思想好比一粒種子,必須落在‘適宜的土壤’上,才能夠生根發(fā)芽;而此所謂‘適宜的土壤’就是一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 冰心的父親是一個海軍軍官,其母親則是一個知書達禮,有著極好的文學修養(yǎng)的女性。三、四歲以前,她是生活在母親充滿溫暖的懷抱里,之后她父親把全家都搬到煙臺的一家海軍醫(yī)院,從醫(yī)院的走廊上就能看到大海。她在《自述》中說:“三、四歲剛懂事的時候,整年整月所看到的只是青郁的山、無邊的海、藍衣的水兵、灰白的軍艦。所聽見的,只是山風、海濤、嘹響的口號,清晨深夜的喇叭。”1914年她進入北京貝滿中學,這是一所教會學校,所受的是基督教育。優(yōu)裕的生活環(huán)境,充滿愛意的童年生活,與大自然的親密無間,這對冰心后來的文學創(chuàng)作影響深遠。因此,讀冰心的作品,要理解冰心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題,讀者就必須對冰心的生活道路有所了解。
四、 變換視角
既然主題的表達呈現(xiàn)出多角度,文學鑒賞也必須變換視角。當讀者對文學作品主題有了初步判斷和進行具體分析的時候,常常會陷于兩難境地。一方面是文學作品在客觀上確實存在著主題,如沒有一個貫穿全文的主題,文學作品的諸多因素就很難統(tǒng)一為一個渾然一體的整體;另一方面,讀者在對文學作品主題進行具體概括的時候,事實上又很難提煉出一個確定不變,眾人都能接受的主題。魯迅曾經(jīng)談到人們對《紅樓夢》理解的分歧:“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jīng)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p>
造成這種兩難處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作品反映生活的立體性
文學反映的是立體的生活。立體生活的多側面、多層次性和多元性,客觀上使文學作品成為一個多側面、多層次的立體構架。讀者心靈的棱鏡就有可能從不同的角度、層次折射出不同的光彩。
(二)作品傳達方式的暗示性、象征性
文學是借助藝術形象來傳達作家審美意識、思想觀念的,但它又不是觀念的傳聲筒,文學的特點決定了作品中暗示和象征手法的存在。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文學藝術形象,是一種能喚起讀者生活經(jīng)驗、調動其情緒反應、引起聯(lián)想和想象的、富有象征性和暗示性的審美對象,必然帶來某種程度的不確定性或模糊性。
(三)作家思想的復雜性
作家思想感情的復雜性、矛盾性會自覺不自覺地在作品中反映出來,同時作家的創(chuàng)作理念、寫作技巧都會導致作品主題的多元存在,作品意義大于或小于作家的創(chuàng)作觀念都是客觀存在。
(四)接受者的主動創(chuàng)造性
讀者所處的時代不同及生活經(jīng)歷、審美經(jīng)驗、思想觀念不同,也會導致讀者在鑒賞過程中出現(xiàn)“合理的誤讀”。
所以,要想對文學作品主題作出統(tǒng)一的解釋是非常困難的。白居易的《長恨歌》的主題就之所以有“愛情說”、“同情說”、“諷刺說”、“惋惜說”、“感慨說”、“自傷說”、“長恨說”、“雙重主題說”、“矛盾主題說”等不同說法,與其說是作品多義性的客觀存在,毋寧說是鑒賞者的閱讀創(chuàng)造。
既然我們不強求文學作品主題表現(xiàn)形式的統(tǒng)一,更不必對一部文學作品主題的不同解讀二耿耿于懷。從不同基點、不同角度進行個性化的闡釋都是允許的,作品又存在客觀上的主題多元,那么我們在鑒賞文學作品主題時,不斷地變換視角,進行個性化的分析解讀,只能使我們對作品主題的認識進一步深化,會更加完整和準確的解釋作品,而不會對作品的價值造成負面影響。
盡管對文學作品的主題作出統(tǒng)一的解釋非常困難,但根據(jù)我們上面介紹的一些方法,對文學作品的主題作出盡可能符合實際的解釋在文學鑒賞的實踐中是可行的。
三、結合具體作家作品談談你如何評價十七年文學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關于愛情的描寫
渡邊淳一談文學創(chuàng)作主持人:渡邊淳一先生被媒體譽為日本現(xiàn)代情愛文學大師,國內很多朋友知道他是從《失樂園》開始,下面請渡邊淳一先生跟網(wǎng)友講幾句話。
渡邊淳一:各位晚上好,我是渡邊淳一,這次訪問是通過中國文化藝術出版社的關系來到北京,我首次知道了我的作品在中國竟然有這么多的讀者,而且還有如此多的感想,我感到非常吃驚。今天能夠通過這樣的機會和中國的各位讀者進行一個直接的交流感到非常高興,希望大家有任何問題或者意見或者感想都提出來,我非常愿意聽。
網(wǎng)友:您的作品中有沒有您個人的生活的經(jīng)歷?
渡邊淳一:我認為寫男女情愛小說的作者,如果他沒有自己的體驗,沒有這種實感,是不可能寫出這樣的小說來的。我也曾經(jīng)愛過一個人,想更多更多地愛她的時候,我會突然感覺到一種類似近乎于死亡的不安,有這樣的情緒。所以作品的基礎是有我自己的真情實感和體驗在里面,當然里面有虛構的東西,如果沒有這種東西在里面就不會有這種強度。
主持人:我們知道渡邊淳一先生的經(jīng)歷很有意思,曾經(jīng)是一位醫(yī)學博士,后來棄醫(yī)從文,能談一下學醫(yī)學對您的寫作有什么影響?
渡邊淳一:我當了10年的醫(yī)生,主要是在北海道大學的外科部做外科醫(yī)生。在當醫(yī)生的時候,我看到了非常多的患者,對于病痛的一些恐怖,或者對于死亡的恐懼,這些我看了無數(shù)。但是我認為在這么多死亡的悲劇當中,能夠拯救死亡的可能唯一就是愛了。我曾經(jīng)看過有一個臨死的病人,他對死亡非常恐懼,不停的顫抖,但是他的愛人在他的身邊,抓住他的手的時候,他就能夠鎮(zhèn)定下來,似乎也忘記了死的恐懼的感覺。我想我看到了這么多的死亡的恐怖,我就更愿意寫關于愛情的東西,但是我不能確認愛是不是能戰(zhàn)勝死亡,但是我非常愿意寫這個主題。
另外一點,我想補充一下,醫(yī)學是一種從肉體上對人進行探求的科學,它更多的是從理論上去探求人到底是什么樣的結構。但是,人是很難在理論上完全能夠解決的一些東西,有一些理論上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們只能把它轉到情面或者精神上,那可能就是文學或者小說,用文學小說去描寫或者解決這些問題,我想這兩者既不一樣,又有共通的地方。
網(wǎng)友:愛情能拯救死亡嗎?
渡邊淳一:不是說完全是拯救,就是能夠緩和死亡的痛苦,能夠一定程度進行緩和。
網(wǎng)友:作為一個作家,您是怎樣保持不斷地寫作的靈感?
渡邊淳一:首先,我有一種發(fā)自內心想寫的沖動寫完一部小說。寫小說的過程當中我會處于一種戀愛的狀態(tài),然后到了想寫下一部的時候,可能會想起來上一部有哪些地方寫得不夠好,或者有什么東西要加進去。主持人剛才多問了一句,您是不是經(jīng)常處于戀愛的狀態(tài)?我的回答是可能這樣的,但不是經(jīng)常。
主持人:您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是什么?
渡邊淳一:我想作家寫作品就如同母親生小孩一樣,有很多小孩,不能說這個小孩好,那個小孩不好,這有一種不公平的感覺,所以我很難說哪個作品是最好的。
四、聯(lián)系作家作品談談學習女性文學的體會
對于女性文學的學習,我只能說給了我很大的觸動,
在沒有學習女性文學以前對中國的女性作家的認識僅限于李清照,蔡文姬,薛濤,冰心,三毛,張愛玲,林徽因,瓊瑤,舒婷,畢淑敏。屈指可數(shù)的幾個人。但是學了之后我知道一些作家以及她們的優(yōu)秀作品,如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方舟》、《無字》,張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線上》,王安憶的《長恨歌》、《月色撩人》、小說“三戀”,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遲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額爾古納河右岸》,鐵凝的《大浴女》,《永遠有多遠》,翟永明的詩集《女人》,還有蕭紅、池莉、茹志娟、張抗抗等。
下面我就作家及她們的作品來談談我學習女性文學的體會。
首先讓我更多的知道了一些女性作家的名字及其作品,增加了自己的閱讀面,也同時覺得這些女性作家是成功的,這也提高了女性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她們寫的題材有很大的跨越性,而且仍有很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
例如遲子建的作品,在她的作品中有很多不同的主題,而其中最突出的三個應屬自然,死亡,民族。在她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就講述了女主人公在丈夫車禍去世后獨自遠行,因山體滑坡,列車中途??吭谝粋€盛產(chǎn)煤炭和寡婦的小鎮(zhèn)烏塘,得以接觸社會,聽鬼故事、喪歌以及眾多奇聞,目睹苦難、不公和死亡。而《額爾古納河右岸》是以一位年屆九旬的鄂溫克族最后一位酋長女人的自述口吻,向我們講述了這個弱小民族頑強的抗爭和優(yōu)美的愛情。其中我們可以看到里面很多關于自然的描寫,這本書以及《偽滿洲國》可以看到她的另個主題關于民族的。又如王安憶的“三戀”是性文學,寫婦女經(jīng)驗中一向被遮掩的欲望體驗,而《小鮑莊》又是尋根文化,現(xiàn)在又想創(chuàng)作與“農(nóng)民工”這種社會問題有關的小說。從這些不難看出現(xiàn)代女性作家描寫的題材之豐富,跨越之大,以及她們的創(chuàng)作空間還在不斷擴大。
之后感受到的是女性作家要在男權文化為主的社會站住腳根,脫穎而出實屬不易。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女性的寫作遭致男權專制文化的忽略,貶低,抹殺,聲音近乎消失,另一方面難以掙脫男性社會的價值網(wǎng)絡和美學成規(guī)的鐵籬。這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如1994年林白的《一個人的戰(zhàn)爭》寫的是女性軀體及欲望的小說,面試后作者遭受過種種非議和詰難。但是因為那是正處在一個經(jīng)濟,文化轉型的時期,所以并沒有像以往一樣招致主流話語的封殺,經(jīng)歷一年的辯論之后終于在多數(shù)權威男性批評家哪里得到認可??上攵砸磉_自己的聲音有多么的難,20世紀尚如此,可想在以前要想在文學史上有女性的聲音那是更難。所以今天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女性作家獲得“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是多么的不易。
再來對一些有關女性方面的題材開始產(chǎn)生深厚的興趣并想進一步的去進行了解,同時對這樣的題材懷有一種神圣的感覺,如女性的初潮,懷孕,流產(chǎn),生殖,哺乳,性,等,更了解到這樣的書寫是對男權文化的一種解構。
在學女性詩歌時,她的有一個特征就是:女性軀體的書寫。如林祁的《浴后》,張燁的《暗傷》,翟永明的《靜安莊》等。這既寫出了女性不同于男性的美,又用女性身體的不同階段的姿態(tài)的表達,不同情感的宣泄,創(chuàng)造了一套獨特的女性話語,既反叛著“男女都一樣”的“無性別”的政治話語,又顛覆著父權文化將女性身體物化及商品化的男性美學。
以上就是關于作家談文學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容。
推薦閱讀:
武漢作家協(xié)會會員名單(武漢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名單)